上证指数计算方法调整时间,上证指数计算方法改变新算法
与上证综指的低迷表现相比,我国改革开放后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经济奇迹,并延续至今。狭义上,特指上证指数。其样本股均为上市股票,包括A股和B股。一般反映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的价格变动情况。自1991年7月15日起正式发行。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首先求出新除数(原市值/原除数=新市值/新除数),然后用新除数来调整指数。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讨论具体步骤。
若撤销风险警示措施,则自撤销风险警示措施的次月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起纳入指数。从1991年上证指数发布到2020年,虽然上交所陆续对规则进行了一些小调整,但核心编制规则并未发生重大变化。过时的编制规则日益引发市场对上证指数扭曲的讨论。这是0722新法规下的一项重要调整。新规之前,新股上市后第11个交易日统一纳入指数。
1、上证指数计算方法及意义
不过,如果看看中国股市的其他重要指数,比如沪深300、中证500等,情况会好很多。上证指数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于1991年7月15日发布并实施,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日,以联交所旧8股总市值作为总市值。基期市值,基点为100点。包含存托凭证,即代码689开头的股票(这个值得怀疑,目前只有689009只,但并没有出现在上交所官网的指数成分表中);
2、上证指数计算方法变化
总市值加权:上证指数采用企业总市值(而非自由流通市值)作为权重计算的权重因子。但上交所不少公司尤其是一些大型央企的自由流通市值占其总市值的比例较低。这也会导致指数偏离市场的实际表现。其中,总市值=(市场价格发行股数),基日样本股票总市值也称为除数,上证指数的基点为100。我们知道股票除息(派息)后股价会有相应的折扣,但上证指数不会纠正这一点,让指数回落。
3、上证指数计算方法改变
可以看到,尽管同样波动较大,但沪深300和中证500的表现确实领先于上证指数。除数修正法:当样本发生变化时,为了避免指标出现不连续的跳跃,需要对指标进行修正。上证指数与市场表现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编制规则。下面列出的大致内容如下: 此后,上证指数最终到达2000点,但大部分时间都在2000点至4000点之间波动。两次突破4000点分别是2007年的6124点和2015年的5178点。
2007年到2020年,当上证综指回归原点时,2020年无论受到疫情影响,我国GDP年增速依然在6%至14%之间。另一方面,由于编制规则的缺陷,将上证综指简单地与中国股市的表现等同起来确实是片面的。由于新股上市后普遍存在一轮连续涨停(根据2014年至2019年数据,上交所新股上市后平均连续涨停天数为9天),11日交易当天,新股处于高位,很多新股处于高位。纳入指数后,将开始下行周期。这样的规则无异于自我损失。